北京大学2019年对外汉语教学高级研讨班顺利结束
7月24日,北京大学2019年对外汉语教学高级研讨班进入最后一天日程,来自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的刘元满教授、赵杨教授先后带来精彩讲座,为期十天的知识饕餮盛宴由此落下帷幕。
上午,刘元满老师带来题为“短期来华汉语学习者文化适应关键事件研究——以新西兰学生为例”的讲座。刘老师从文化适应的定义以及影响较大的几种文化适应阶段假说的理论模型展开介绍,指出现有模型的不足之处。
接着,刘老师向学员们抛出“关于新西兰,你了解多少”的问题,大家发言踊跃,会场气氛高涨。据老师介绍,新西兰汉语学习者居住分散、高水平者少、语言运用环境有限。刘老师的研究对象是新西兰M大学的短期来华汉语学习者,该群体具有留学时间短、汉语水平处于生存汉语阶段的特点。研究详细分析了学生的反思日志,其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整体环境、教学环节步骤和教室物理环境都有所体现,走出舒适区的新西兰学生不仅对中国的态度与认知发生了变化,而且对自身的认知也有所改变。
在互动环节,刘老师就研究方法的细节、远程教学方式等问题和学员们作了进一步探讨。通过刘老师的报告,大家不仅加深了对文化适应问题的认识,在教学技能和研究方法上亦大受启发。
下午,赵杨老师立足学科研究前沿,以“重新定义第二语言”为题向各位学员进行了报告。首先,赵老师介绍了Ellis、吕必松等人对第二语言的定义,以及源语言、反向迁移等相关概念。赵老师指出,对比分析假说以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该假说认为语言间的异同决定了二语学习的难度,这也是语言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我们知道,迁移可能发生在语音、词汇、句法、语义、语用等各个层面,赵老师逐一解释了各个层面迁移的特征,并强调语用迁移的问题不在于正确性(correctness), 而在于得体性(appropriateness)。
接着,赵老师分享了他针对汉语学习者语际迁移的研究,对于多种语言学习者来说,之前习得的其他语言对汉语学习的影响如何?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汉语语音受影响最大,汉字受影响最小。赵老师特别强调,在针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中,绝大多数被试者不是二语者,而是三语者,不少研究都忽视了其他语言对汉语的影响,只考虑一语的影响。为帮助大家拓展学术视野,赵老师推荐了数十篇刊载于国际顶级刊物的三语习得研究文献。
在互动环节,有学员从教学经历出发,分享了越南语对学习汉语的影响,赵老师给予了独到点评。
赵老师的讲座结束后,结业仪式正式开始。首先,工作组同学精心制作的视频带领大家回顾了研讨班的精彩片段,这也将成为大家在燕园学习生活的一段美好记忆。接着,研讨班负责老师辛平教授致辞,辛老师首先感谢了各组组长、新闻组同学以及工作组同学的辛苦付出,同时,看到学员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她也深感欣慰,并鼓励大家继续努力和坚持。
随后,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赵杨教授致辞。赵老师首先祝贺各位学员顺利结业,接着回顾了北大汉院的历史沿革,赵老师表示北大汉院的其他学术活动,如黉门对话、博士生学术论坛等等,也欢迎大家积极参加,最后希望大家继续踏实努力,不断学习,开阔视野,展现专业风采。接下来,赵老师和辛老师为各组组长和新闻组同学颁奖,并再次对大家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最后,结业仪式在老师和学员们的大合影中结束。
至此,北京大学2019年对外汉语教学高级研讨班圆满结束。此次研讨班为期十天,共有二十位国内外专家围绕语言本体研究、习得研究以及三教问题(教材、教师、教法)等主题进行了专题讲座,来自国内外八十余所高校的150名学员参与其中。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学员们从燕园再出发,奔赴世界各地,浇灌汉语之花。
今年是“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学高级研讨班”的第七个年头,每个夏天,都有一群年轻的对外汉语人相识于未名湖畔,聆听大师讲座,共同学习交流,在对外汉语的道路上结伴而行、不断探索前进,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的燕园相聚!
文/张霁阳
图/吴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