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举办“共话汉院情 奋进新征程”党史学习教育师生座谈会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举办“共话汉院情 奋进新征程”党史学习教育师生座谈会
5月21日下午,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共话汉院情 奋进新征程”党史学习教育师生座谈会在方李邦琴楼109室举行。本次会议邀请了学院原院长、离退休党员张英教授出席,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汲传波、党委副书记陈炜、专职组织员张莹以及15名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代表参加了座谈。座谈会由汲传波主持。
座谈现场
会议伊始,汲传波介绍了本次师生座谈会召开的目的和意义,传达了党史学习教育相关会议精神,回顾学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情况,强调要注重党史学习与学院实际、学科实际相结合,希望通过本次座谈,帮助师生党员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好“两个维护”。
忆往事:共话汉院发展
张英从校园变迁入手,介绍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统一安排下,北大从沙滩迁入燕园的历史,同年开办的“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标志着北大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起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标志着学科的建立。2002年,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在汉语中心的基础上成立,2006年招收第一批博士生,推动学校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张英以方李邦琴楼的筹建为例,通过今昔对比,讲述了资金筹集、手续审批、动土选址等工作细节,帮助师生了解学院人在改善和提升教学科研办公环境中付出的不懈努力。张英表示,“作为学院的一员,能够为学院做一点事,我感到很欣慰。” 她认为,每位师生对学院的成长及发展都有自己的奉献,我们应当心怀感激,共同爱护我们的“家”。
看今朝:探索研究方向
张英以自身的研究方向为例,就语言教学和学术研究等与同学们进行了分享。她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要有自己的话语权,让别人了解自己。以前是学别人,现在是走出去。” 她结合自己文学专业背景,引入文化视角,介绍了对外汉语教学从20世纪80年代的教语言、学语言到2004年的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发展转变历程。面对这种变化,学术界有积极的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虽然人人都能感知文化,但未必能够清晰地对文化进行阐释和说明,这就是研究文化的意义所在。
展未来:殷切嘱托寄语
张英还就专业与个人发展给汉院学生提出了建议。就学科的应用性而言,应用学科并不只是学技能,基础理论和功底非常重要。她鼓励同学们写毕业论文一定要主动给自己加分量“找骨头啃”,通过攻坚克难促进自己的成长进步。“在读书的过程中,轻松不是最好的感觉,攻克难题之后的轻松才是最好的轻松。”张英鼓励同学们好好利用在校期间的资源和平台培养自己的能力,吸收更多的营养,充分实现自我成长。
在交流环节,来自不同年级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积极提问,从跨学科背景与专业结合、学科特色、研究价值与应用价值等角度进行讨论。张英鼓励跨专业、多学科背景的同学找到与本专业的契合点,进行精深的研究。在定位学科特色方面,张英表示,一定要带着问题做研究,以听课的方式接触实际的留学生教学,才知道要研究什么问题。对于研究价值与应用价值,张英表示,学校课程教授的是基本的、内核的原则,在校期间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到了其他领域也可以灵活应对。
与会师生合影
本次座谈会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学科实际相结合,与会师生共话学院往事,感受老党员在开展工作中的坚实信念和坚定初心。师生立足学科特色,共同展望未来,帮助大家进一步坚定了专业自信,也激励师生更好扎根本职工作,讲好中国故事。
文字|陈泽华
图片|江昱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