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首页 - 新闻公告 - 通知公告
新闻公告
通知公告

“黉门对话――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认知与习得”二号通知

“黉门对话――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认知与习得”二号通知

 

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承办的主题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认知与习得”的“黉门对话”将于2017122日在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举行。

我们特别邀请到了多位在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认知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以专家观点陈述、专家对话研讨、专家与听众互动交流等形式进行深度对话。

参会嘉宾报告题目、摘要及个人简介(按音序排列):

 

  

江新

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阅读知觉广度的眼动研究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导师,基础心理学硕士生导师。兼任《世界汉语教学》期刊编辑,北京语言大学第十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曾入选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心理学、汉语第二语言习得与认知加工,目前研究兴趣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字、词汇和阅读的习得与认知加工。已出版专著《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探索》、《对外汉语字词与阅读学习研究》,合作主编论文集《汉字的认知与教学》,在《心理学报》、《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科学》、《语言文字应用》等发表论文近50篇。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语言学科排行榜(2017年)上榜学者。

 

    摘要:阅读知觉广度(perceptual span)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一次注视能获取有用信息的范围。研究阅读知觉广度有助于我们了解学习者第二语言阅读加工的特点。以往关于汉语知觉广度的研究主要考察汉语母语者的阅读知觉广度和影响因素,而考察汉语二语者阅读知觉广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非常罕见。本报告主要介绍我们采用“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eye-movement-contingent display change technique)”对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阅读知觉广度的研究,探究第二语言学习者阅读知觉广度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孔令跃

汉语作为二语的字词认知研究及其方法手段

 

香港大学心理系博士毕业,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集中于汉语作为一语和二语的认知加工。主持并参与多个项目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汉字词、语块认知加工与教学的论文,出版《汉字语音认知研究》一书。

 

摘要: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发展,对外汉语字词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已有了长足进展。本文依据19992017年发表在各类学术刊物上的论文,从对外汉语汉字、词汇和元语言意识三个方面梳理分析对外汉语字词的心理语言学研究进展。分析显示汉字认知研究多集中于10年前,最近10年词汇认知研究成为焦点。研究中广泛使用调查和实验研究等实证方法,以问卷、纸笔测试、行为反应或眼动实验来收集数据,对汉字词的加工过程、影响因素及意识发展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考察。

 

  

 

李兴珊

眼动跟踪在语言认知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目前是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是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副主编。 他长期从事中文阅读的认知机理研究,利用眼动跟踪、计算建模等研究手段,在中文阅读的词切分及眼动控制领域做了一系列研究,在Cognitive Psychology,JEP:General,JEP:HPP,JEP:LMCSCI/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他的一篇研究论文获得美国实验心理学会2011年度最佳论文奖。

 

摘要: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在正常的认知过程中,眼睛会以每秒4次左右的速度移动。眼睛注视的时长,注视的位置以及注视的时序都包含着大脑内部认知活动丰富的信息。现代认知科学广泛地地利用眼动跟踪技术研究语言加工的认知机理,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发现。在本报告中,我将概述利用眼动跟踪技术研究语言认知机理的方法及一些研究发现。

 

 

  

鹿士义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认知与习得的类型效应

 

博士,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兴趣为语言认知与习得、语言测试。

 

摘要:在第二语言学习和习得过程中,由于学习者固有的概念化方式与目的语的概念化方式的不同从而造成了学习者在语言认知加工上的差异。如果我们将汉语置于语言类型学的框架下可以发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认知与习得中的一系列的特点和系统性的差异。这些差异和特点同时也是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难点,是汉语教学中尤其需要注意的地方。报告以汉语动结式类型学特点的眼动研究以及汉语空间语言类型学特点的ERP研究两个研究阐释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认知加工中的类型学效应。

  

王文斌

汉语的个性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博导,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外语教学与研究》副主编,国家社科基金会议评审专家,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剑桥大学英国政府“艺术与人文科学研究理事会”400万英镑重大科研项目亚洲唯一顾问。研究方向包括认知语言学、词汇语义学、句法学和对比语言学;发表学术论文138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出版学术译著5部。

 

摘要:语言与语言之间具有相似性,这是人类语言的本质,而语言之间具有差异性,这也是人类语言的本质。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往往构成难以跨越的习得障碍。汉语有别于印欧语,具有鲜明的个性,如汉语的“无时有体”“流水句”“独词句”“词类问题”“单复句问题”“可逆句问题”“量词问题”等,均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难题,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领域值得深度探究的重点。

 

 

邢红兵

加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脑机制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院长,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语言学习与认知、语料库资源与语言研究等方面研究。曾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编著作8部,曾负责或参加各类科研项目20项,论文曾入选美国第24届认知科学年会,并获Marr Prize提名奖,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摘要:主要讨论认知神经科学对大脑的研究:包括大脑的生理结构,大脑的认知特点及计算属性,大数据的计算与语言习得;重点介绍二语习得的特点以及对儿童及成年人大脑认知功能的影响,提出二语习得的心理机制中需要探讨的问题,比如表征问题、母语的作用问题、儿童二语习得关键期问题等;最后讨论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言知识的构建过程等问题。

 

  

 徐彩华

外国留学生汉字字形表征发展特点的研究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校级重点实验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认识与学习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为汉语认知与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认知与学习。200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北师大汉语文化学院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在日本立教大学和美国旧金山洲立大学从事汉语教学工作。20139-20148月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与发展研究中心”(LRDC)访学。著有专著《汉字认知与学习心理研究》(2010),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北京市教科项目。参与编写的高中汉语教材《跟我学汉语》获得国家汉办优秀汉语教材奖。

 

摘要:我们采用多种行为实验范式探索外国留学生字形表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现:(1)留学生字形表征的分解具有从知觉分解到模式分解发展的倾向;字形表征的强壮性具有任务效应,整字识别条件下对字形轮廓的监控强于分解识别条件、对内涵部件表征监控的发展略慢于对整字轮廓的监控,汉字字形表征的发展具有层次性;(2)直至中级阶段(平均学习时长26.67个月),才能发现英语母语汉语学习者的整字加工效应与无汉字经验的英语母语者出现显著差异;整字表征的强壮与成分表征的强壮是高度共生互存、有机整合的关系。

 

 

 

张辉

运用神经科学方法探寻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与瓶颈效应

 

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学科会议评审专家, 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秘书长兼副会长,江苏省外国语言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心理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汉语熟语理解的神经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英语学习者句法加工的神经认知机制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汉语惯用语结构的认知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项目“神经词汇学研究”专。出版《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认知转喻》、《认知语义学研究》和《熟语表征和加工的神经认知研究》等学术著作5部和教材20余部;在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SCISSCI检索期刊)和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SSCIAH&CI检索期刊)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的研究。

 

摘要:本报告介绍事件相关电位的基本知识与母语加工中所涉及与语言相关的事件相关电位的指标,即与语言相关的ERP的成分(ERP components),述介二语习得中的ERP发现,以说明二语习得中的影响因素和制约瓶颈。

 

 

   

张亚旭

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事件相关脑电位(ERP)技术

 

博士,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和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语言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编委。近期主要采用事件相关脑电位(ERP)技术研究句子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 Brain and Language,Brain Research,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NeuropsychologiaNeuroReport等期刊。是多种国际国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包括Cogni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Brain and Language,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Dyslexia,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中国科学》、《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进展》等。

 

摘要:本报告将以第二语言句法加工为例,介绍和讨论事件相关脑电位(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 ERP)测量技术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独特价值和贡献。报告将首先简要介绍ERP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然后概括介绍在神经语言学领域,分别与句法、语义加工相关联的一些典型的ERP效应。最后,本报告将结合二语句法加工领域的一个中心问题,即二语习得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以类似于母语者加工该语言的方式,加工二语中的句法信息,讨论ERP测量技术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独特贡献。

 

 

赵杨

在线学习研究:二语习得研究新领域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剑桥大学博士,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汉语教育》期刊主编。研究兴趣包括第二语言习得、生成语法、社会语言学和语言教育,出版专著一部、译著两部、专业教材一部,在Second Language Research、《世界汉语教学》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以慕课为代表的线上教学资源的迅猛发展,“互联网+语言教育”正在成为现实,为二语习得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线上语言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有哪些不同?给我们提出了哪些新问题?给二语习得研究提出了哪些挑战?对人类学习规律的认识会有哪些贡献?本文尝试对上述问题做初步探讨,以引起学界对这一新领域的关注与思考。

 

此次论坛受到广泛关注,我们近期将给报名成功的老师和同学发送报名确认通知。因报名者踊跃而场地有限,为了能让更多业内同行参与其中,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今年继续授权“唐风汉语”于122日当天向全球进行直播互动,欢迎未收到报名确认的师生通过直播互动参与会议。

观看直播流程:

 

  

 

    期待您的参与!122日,“黉门对话”与您不见不散!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2017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