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青年学者汉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
第六届中青年学者汉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
2016年12月17上午,第六届中青年学者汉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开幕。本届研讨会以“基于学科建设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研究”为主题,以期引起学界对于学科建设的思考,促进在学科发展框架下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各项研究的深入开展。出席本次开幕式的嘉宾有剑桥大学东方研究院袁博平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叶彩燕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储诚志教授、美国圣十字学院何宝璋教授、日本山梨大学町田茂准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冯丽萍教授、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赵杨教授、副院长刘元满教授、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汲传波副教授、院长助理辛平教授、研究生教研室主任徐晶凝教授等。来自美国、英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20余所高校的60多名中青年学者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院长刘元满主持。
与会代表合影
赵杨院长首先致辞。他首先对与会嘉宾表示诚挚热烈的欢迎,然后回顾了“中青会”召开的历史,说明了在这十年间对外汉语教学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传统教学走向了信息化建设的时代,这也将是未来学界发展的潮流。同时,赵杨院长强调“中青会”始终秉持“学术第一”原则,旨在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界同仁的联系与交流,提出问题、总结成果。
赵杨院长致开幕辞
开幕式之后,会议进入大会报告环节。剑桥大学东方研究院袁博平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叶彩燕教授以及北京大学鹿士义博士作了大会报告。三场报告分别由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徐晶凝教授、赵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冯丽萍教授主持。
首先,剑桥大学袁博平教授作了题为《第一语言迁移的方向性――对L2英语语篇和L2汉语语篇的对比》的报告。他以对既往理论的质疑为切入点,报告了两项实证研究,并将实验数据进行对比。袁博平在“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基础上提出,在二语句法及语篇层面上,第一语言迁移都具有方向性。此外,他创见性的提出了在关注“三教”之余关注“三学”,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汉语教学。袁教授明晰的逻辑和严谨的论证引起了与会代表浓厚的兴趣和热烈的讨论。
袁博平教授作大会报告
随后,香港中文大学叶彩燕教授向大会报告了论文《汉语视窗下的同时性语言习得》(SIMULTANEOUS LANGUAGE ACQUISITION: THROUGH THE CHINESE LOOKING GLASS)。她的研究主要关注儿童早期的同时性语言习得领域,特别是双语儿童“右偏置结构”的产生与发展。通过实证研究,叶彩燕得出结论:两种语言的接触和互动中,与单语儿童相比,双语儿童粤语“右偏置结构”习得的速度更快,且发展轨迹的复杂性更高。叶教授的研究前沿而新颖,为参会代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并带来诸多启示。
叶彩燕教授作大会报告
接着,北京大学鹿士义博士在《汉语动结式习得的类型学效应――来自眼动研究的证据》的报告中从系统的语言类型学视角出发,结合了基于用法的语言学习理论,通过与母语者对比,考察不同语言类别的二语学习者对汉语动结式的加工与习得机制。在综合前人的研究结论,并对眼动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后,鹿士义得出了三点重要的结论。这场多领域跨界的研究报告赢得了与会嘉宾的高度评价。
鹿士义博士作大会报告
大会报告后,参会代表们积极向专家提问,各位报告人进行了细致而认真的解答。代表们表示本次大会报告的学界规格高、学术含量高,受益良多。他们热切期待在接续的两天议程中与其他学者讨论交流,提升学术思想,分享前沿成果,增进同行友谊,加强合作与交流。
12月17日下午至18日上午将举办分论坛,分论坛研讨将围绕“面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与认知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材研究”以及“信息化条件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与研究”等五个议题展开研讨。
中青年学者汉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简称“中青会”)由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发起并主办,自2006年12月起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
文 / 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