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2016年对外汉语教学暑期高级研讨班系列班报道之十
北京大学2016年对外汉语教学暑期高级研讨班系列报道之十
海纳百川,意犹未尽
8月5日,北京大学2016年对外汉语教学暑期高级研讨班最后一天的课程顺利进行。
上午8点半,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张英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华文化认知与传承/传播》的报告。张老师从“什么是中华文化”、“如何认知与传承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如何自处与他处”这几个方面进行展开,通过对文化各种定义的梳理与解读,向我们阐释了文化的结构、性质、属性和内核,指出文化既是限制人类活动的原因,也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和结果。同时,张老师指出当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信息的传递与解读仍然存在一些误解。因此,她详细地分析了跨文化交际时误解发生的原因,提出跨文化交际的“7w”模式。最后张老师指出,身为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授文化的形式,更要解读文化的精神和灵魂,知己知彼,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张老师以扎实的知识解读和精彩的案例分析贯穿整场讲座,讲座结束之后,同学们就自己的理解纷纷向张老师提问,她都给予了热情和专业的解答。这场报告是本次暑期班的最后一场报告,同学们纷纷表示意犹未尽。
下午1点,本期暑期研讨班的学员讨论正式开始。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李红印教授、李海燕副教授作为点评嘉宾出席了研讨会。来自全国不同高校的9位同学为大家带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学员讨论共分为两场。上半场共有4位同学进行报告,分别是南通大学的何佳同学、北京语言大学的梁玉豪同学、东北师范大学的马振东同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宋峻炜同学。何佳同学的《中日汉字的简化对比及“伪中国语”研究》从什么是伪中国语,伪中国语的规范化设想,伪中国语发展的前瞻等几个方面向大家详细地介绍了伪中国语;梁玉豪同学的《非给予义动词进入V给句式的成因分析》强调了构式意义的来源和构式意义在不同层面的压制;马振东同学的《对外汉语教学与语言损耗》向大家介绍了母语环境和目的语环境下都存在着语言的损耗,并指出习得与损耗是同时进行的;宋峻炜同学的《初中级对外汉语口语课堂纠错反馈研究》中介绍了4种偏误类型的纠错情况以及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启示。李海燕老师对以上4位同学的报告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下半场共有5场报告,分别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覃洲同学的《“美女”和“美男”类性别词的不对称及其影响因素》、华中师范大学徐燕枫同学的《用意向图示理论来阐释可能补语》、香港大学张晴同学的《从汉语的对称性看中华文化的审美取向》、山东师范大学张思羽同学的《基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灬部字的研究及教学建议》以及上海师范大学赵梦同学的《双重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的逻辑基础》。5位同学的研究各有特点,李红印老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李老师指出了每位同学的优点和不足,并希望同学们可以在学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紧接着,本次研讨班的结业仪式正式开始。结业式由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徐晶凝教授主持。首先大家在一段视频中回味了这次研讨班的体会与收获,徐老师祝贺大家顺利完成了在北京大学两个星期的学习,并对各组组长和新闻组同学表示了感谢。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刘元满副院长在结业仪式上致辞,她动情地表示,北京大学愿意做大家的助推器,希望大家能积极地投身于学术研究,努力地向科研型的教师转变,希望对外汉语教育学科可以后继有人。
至此,为期10天的2016年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学暑期高级研讨班圆满结束,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的燕园相聚。
图/文 李倩、陈麒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