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际中文教育讲坛】苏新春《教材语言中的三个世界理论及在国际中文教材中的应用》讲座纪要
2024年12月13日下午,北京大学国际中文教育讲坛第38期在对外汉语教育学院109教室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了厦门大学中文系苏新春教授主讲,题目为:教材语言中的三个世界理论及在国际中文教材中的应用。讲座由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赵杨教授主持,校内外师生150余人在线上和线下参与本次活动。
苏新春教授作报告
苏新春首先对教育教材中心的任务和基本工作进行了介绍。2005年,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与厦门大学合作共建了教育教材中心,至今已经历了三个共建期。教育教材中心的任务包括:对教育教材语言资源的收集、建库、整理和加工;对教育教材语言资源的应用情况进行监测和客观的描述;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咨询,为制定标准和规范提供依据和参考。
教材中心从创立之初就致力于理论探索、文献综述、语料库建设和调查报告撰写。苏新春主要介绍了中心团队在建立教材语料库上的工作。中心团队以基础教育语文教材、基础教育学科教材、国际中文教材为分类,建立了教材库。基于对大规模教材语料的研究与分析,他提出了教材语言中的“三个世界”理论。第一是“语言世界”,指教育教材所呈现出来的语言实际存在状况,包括语言整体面貌及构成的语言要素、语言结构、语言要素的分布、关系及使用状态。第二是“知识世界”,指的是在教育教材语言面貌和存在状况中所蕴含着的各种知识内容,包括语言文字知识和百科知识。第三是“观念世界”,指的是在教育教材语言面貌和存在状态及使用过程中所蕴含的各种价值观、意志、立场、态度、情感等观念内容。苏新春结合研究中的具体实例,比如不同种类教材中的高频词对比、基于学生学习规律的汉字学习字表、课文题材发生的时空知识等,对这三个世界的内涵和指导意义进行了详细说明。
苏新春指出,教材语言中的“三个世界”理论有助于打破教材中的机械二元论,将教材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融为一体,有助于解决语文教育界长期以来“工具派”与“人文派”之间的纷争。国际中文教材作为教材中的一种,在编写过程中也需要兼顾三个世界,并且要基于国际中文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理论的应用上做出一定的调整。
报告结束后,参会师生围绕三个世界之间的关系与划分依据、国际中文教材如何结合三个世界理论,在编写中是否需要对某个世界有所倚重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
部分线下参会师生与苏新春教授合影留念
图、文:赵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