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新闻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党委开展师生集体学习


11月21日,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党委组织师生开展专题学习,邀请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汉学史研究领军学者,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西平作专题讲座,介绍利玛窦在中国语言学上的贡献,明确在汉语教学中关注汉学的必要性。专题学习由院党委书记查晶主持,院长赵杨等30余名师生参加学习。



主讲人分享

张西平系统梳理了利玛窦在中国语言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包括在汉语注音、中文词汇学和汉语教学三方面的贡献。这些贡献不仅重塑了明代语言研究,更对当代汉语教学提供了深刻启示。他以世界上首部欧汉双语辞典--葡华辞典为例,,该词典采用传教士发明的5种标音符号和拉丁文注音系统,规范了汉字发音,解决了传教士跨省交流的难题。利玛窦要求所有传教士遵循使用这套系统,确保语言教学的一致性。利玛窦在词汇领域的贡献同样深远。他创造了大量新词,涵盖科学、地理和宗教领域。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时,他引入了“面积”“平行线”“锐角三角形”等术语,填补了中国数学词汇空白。在教学实践上,利玛窦的贡献体现在他如何将语言学习融入文化传播。利玛窦与徐光启等合作,推动汉语教学从技能传授转向文化内核。这种“求同存异”的方法,让汉语成为沟通中外的桥梁。张西平在讲座中强调,利玛窦的实践揭示了语言教学的本质:它不仅是符号传授,更是文明对话。

查晶在总结中指出,通过讲座,师生对利玛窦的历史地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汉语教学中如何融入汉语教学史的视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利玛窦的实践体现出语言是承载文化沟通的桥梁,启迪学院师生探索汉语教学超越语言技能的传授,深入到文化精神的内核,在跨文化领域实现“求同存异”的有效沟通。



讲座现场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青年汉学家,勉励他们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学院党委第一时间组织本次专题学习,希望师生能深刻认识到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本质上是文明传播的事业,每一位老师都是文化使者,肩负着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让中国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使命,在对外汉语教育与文明交流的道路上,努力成为习近平主席所期望的“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