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际中文教育讲坛】金铉哲《韩中共同文化在人工智能时代增强民众相互理解的作用》讲座纪要

金铉哲教授作报告
金铉哲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为世界带来的深刻变革,指出其正在科学研究、文化交流和教育教学等领域加速革新进程。他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韩江、莫言的创作实践为例说明,即便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真正决定创新价值的仍然是具备人文思考与判断能力的主体,而非技术工具本身。因此,人文精神与沟通能力在这一时代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在此基础上,他指出,值中韩建交33年之际,坚持以人文精神为引领,在相互尊重的原则下开展文明对话,有助于激发韩国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热情;有助于社会公众以更广阔、更开放的思路看待两国关系;也有助于促成中韩两国良好的睦邻互动,形成合作意识与情感共鸣。
随后,金铉哲从语言和文化两个维度,深入分析了中韩民众相互理解的历史与现实基础。他指出,两国共享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这种关联性为深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语言方面,汉字是中韩共同的文化财富,且两种语言在语法、词类和语用等方面有较高的对比研究价值,韩语中保留的汉字读音亦为古代汉语语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两种语言所承载的认知模式与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和可比性,这不仅有助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也有利于促进跨文化理解。在文化方面,“汉风”和“韩流”在长期互动中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互鉴,如中国的“糖葫芦”“麻辣烫”等饮食元素在韩国青年群体中颇受欢迎。金铉哲强调,中韩青年群体的思想交汇是推动双边关系发展的重要议题,有必要在国家和民间两个层面完善面向青年的“交流平台”和“互通之所”,支持两国青年增进理解、深化友谊。
其后,金铉哲进一步指出,在共同文化基础上促进中韩民众相互理解的关键在于跨界与交汇。在宏观层面,处于人类共享文化的“无界限”时代,两国之间开展双向交流至关重要。中韩两国是“不能搬走的近邻”,在语言和文化交流上可以尝试从“泾渭分明的立场”转换为“不分你我的本质”。在微观层面,跨领域互动的趋势同样体现在知识结构与教育方式的转型之中。人工智能浪潮下,人文学科正由传统“文史哲”的内部融合迈向“文”与“理”的学科对话。AI技术在教学与文化交流中的运用,使分层教学、任务型学习和个性化文化体验成为可能,有望改善传统教学中“千人一面”的现象,为跨文化理解与青年交流提供开放、多样、互动的环境。
最后,金铉哲结合自身研究与教学经验,对汉语、文化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并提出具体对策。他认为,未来研究可从两个方向推进:其一,通过跨语言对比等方法突破单语研究视角,以进一步丰富对汉语本质及其语言机制的认识;其二,将研究视野由语言本体扩展至语言与文化对认知方式、交际模式及世界观的影响,以回应当前跨学科研究与全球文化交流的趋势。此外,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金铉哲也从在韩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了建议。他强调,亟需回应“三教”问题,尤其是教师培养环节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为此,应从理论创新、方法革新和应用拓展三个层面入手,推动“国别化、个体化、本土化、内涵化”的“四化”研究取向,从而实现国际中文教育体系的长期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本次讲座以人工智能时代为背景,为中韩民众相互理解提供了跨学科、跨国界的思考视角,深化了在场师生对中韩语言文化共通性的认识,明晰了新时代跨文化交流的实践路径。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围绕“中韩敬语体系差异”“韩国老年汉语教学”“数字人文教育”等话题与金铉哲展开了深入对话。
图、文:张允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