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
首页 - 学院介绍 - 师资队伍 - 字母检索 - D
D

邓丹

邓丹

 

 

 

[个人简历]
邓丹,博士,2007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07年任讲师,2012年被评为副教授,2021年被评为长聘副教授。

 

[学术研究] 
一、研究领域
汉语语音学、第二语言语音习得、语音教学研究

 

二、专著和译著
轻声的韵律与句法,2018,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汉语语音习得研究(合著),2016,南开大学出版
汉语韵律词研究,2010,北京大学出版社

 

三、发表论文
邓丹,朱琳. 基于语流的普通话轻声感知研究.《南开语言学刊》. 2020,2,31-39.
邓丹. 汉语语音研究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 2020,2,51-59.
邓丹. 谐音类网络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中国网络语言发展研究报告》. 人民出版社, 2020,153-161.
邓丹,邓亚玲. 西班牙学习者对汉语塞音的产出与感知研究.《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20,1,63-71.
邓丹. 普通话轻声感知特性再分析. 《语言文字应用》. 2019,1,66-75.
邓丹. 二语学习者汉语普通话轻声的感知与产出.《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9,5,13-24.
邓丹. 韩国学习者对汉语舌冠塞擦音和擦音的产出与感知研究.《世界汉语教学》. 2018,1,110-125.
邓丹. 跨语言塞音的感知同化研究——兼论发声类型、VOT、音高在塞音感知同化中的作用.《语言科学》. 2018,5,496-509.
邓丹. 从动补带宾句看语体、韵律、句法的互动. 《韵律语法研究》(第三辑). 2018,1,90-105.
邓丹. 跨语言语音相似度与美国学习者的汉语元音习得. 《汉语学习》. 2017,3,71-84.
邓丹,林雨菁. 感知训练方法在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7,3,21-27.
邓丹. 声调感知训练对声调产出的影响研究.《全球化的中文教育:教学与研究——第十四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7,265-273.
邓丹. 日本学习者汉语普通话复合元音的偏误分析. 《汉语教学学刊》(第10辑). 2016, 北京大学出版社,105-116.
邓丹. 汉语语调大波浪的追寻之路——读《语调格局——实验语言学的奠基石》有感. 《南开语言学刊》.2015,2,147-153.
邓丹. 跨语言语音相似度与日本学习者对汉语/ts/ /tʂ/ /tɕ/三组辅音的感知和产出研究,《世界汉语教学》. 2014,3,393-410.
邓丹. 美国学习者汉语复合元音的偏误分析. 《汉语教学学刊》(第7辑). 2011, 北京大学出版社,15-26.
邓丹,石锋. 普通话韵律词内部下倾度的初步分析. 《南开语言学刊》. 2009,1,64-70.
王韫佳,邓丹.  日本学习者对汉语普通话“相似元音”和“陌生元音”的习得. 《世界汉语教学》. 2009,2,262-279.
邓丹,石锋,冯胜利. 韵律制约句法的实验研究——以动补带宾句为例.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08, 36.2.195-210.
邓丹,石锋,吕士楠.  普通话双音节韵律词时长特性研究.《中国语音学报》(第一辑). 2008,111-117. 商务印书馆.
邓丹,石锋,吕士楠.  普通话三音节韵律词中字的变调. 《语言文字应用》. 2008,3,90-97.
DENG Dan, SHI Feng, LU Shinan. Contrastive Analysis on Tone between Putonghua and Taiwan Mandarin. Chinese Journal of Acoustics. 2008,2:150-158.
邓丹,石锋. 普通话双音节韵律词的音高分析. 《南开语言学刊》. 2008,2,50-62.
邓丹,石锋, 吕士楠.  普通话四音节韵律词的时长分析. 《世界汉语教学》. 2007,4:86-93.
邓丹,石锋,吕士楠. 普通话和台湾国语声调的对比分析. 《声学学报》. 2006,31(6):536-541.
石锋,邓丹.  普通话与台湾国语的语音对比. 《山高水长:丁邦新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 2006,371-393. 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
邓丹,石锋,吕士楠. 国语在台湾双音节词中的韵律表现. 《声学技术》. 2005,24: 350-353.
邓丹,陈明,吕士楠. 汉语去声和轻声音节的韵律特征研究. 《语言科学》. 2004, 3(2): 20-28.
LU Shinan, KONG Jiangping, DENG Dan, CHEN Ming. Study on Pitch Models of Chinese Disyllable. From Traditional Phonology to Modern Speech Processing (语音学与言语处理前沿), G. Fant et al(ed). 2004: 345-362.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DENG Dan, CHEN Ming, LU Shinan. Study on Stress Models of Chinese Disyllable. The proceedings of TAL2004. Beijing. 49-52.

 

四、承担科研项目
2015年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音轻化视角下汉语韵律句法互动的实验研究”,已结项。
2016年 主持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子课题“汉语语音习得研究”。

 

五、出国任教、讲学
2011年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任教
2013年赴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讲学

 

[教学情况]
一、研究生课程
汉语言要素教学(合上)、汉语语音概说、汉语语音与语音教学
二、留学生课程
汉语、口语、读写、正音
三、师资培训课程
汉语语音研究与教学、汉语韵律研究与教学、汉语语音习得研究、汉语教师的语音素养
四、慕课、微课课程
汉语语音教学系列课程http://hwjyw.etiantian.com/list.html?id=861

 

[获奖情况]
一、科研奖励
2009 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15 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语言学著作类三等奖(主要作者)
2016 北京大学黄廷方/信和青年杰出学者奖
二、教学奖励
2013 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
2016 北京大学第十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优秀奖
三、社会服务奖励
2008 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
2019 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
2020 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2021 北京大学优秀德育奖

 

[社会工作]
2007-2008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硕士生班主任
2016-2021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博士生班主任
2019-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研究生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