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北京大学2018年对外汉语教学暑期高级研讨班顺利结束

北京大学2018年对外汉语教学暑期高级研讨班顺利结束

7月27日,北京大学2018年对外汉语教学暑期高级研讨班进入最后一天,大家在不舍中迎来最后两场学术盛宴。上午场和下午场的主讲嘉宾分别为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的李丽副教授和刘元满教授。

上午,李丽老师讲座以“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之我见”为题,从“对外汉语教什么”“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教什么”这两个问题谈起,指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文化教学还需考虑不同的教学对象,面向外国学生的文化教学和面向中国学生的文化教学应该区别对待。李老师首先讨论了文化教学的方法策略,认为应从文化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对象出发,设计合理可行的文化课程教授方案。针对“语篇结构导入文化”这一策略,李老师与学员们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编写成果——为中高级汉语学习者设计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选读》。通过展示教材的目录与编写体例,李老师简要介绍了文章选篇与教材编写的思路,学员们也与老师积极互动,提出自己对于编写文化读本的感受和建议。李老师谈到文化课教学问题,指出,相比于留学生的汉语文化教学,目前对研究生文化教学方面的探讨还略显不足,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也需开设文化知识类等方面的课程。接着,李老师谈到文化课程与日常教学的接轨问题,认为可以通过介绍古代思想文化、文化考察以及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等方法,将文化课程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另外,师生相互配合完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向学生揭示中国文化的本质,告诉他们中国文化里“有什么”,并从中外思想对比的视角梳理中外思想的发展和特点,而这又需要对外汉语教师们摆正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最后,李老师回顾了欧洲历史上三次汉语学习热潮,认为学科的发展需要理论与历史并行;往回看,拥有历史视野,是学科建设的另一种思路。

下午,刘元满教授给大家带来讲座“汉语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模式——课例研究”。刘老师首先解释了“职前汉语教师/准教师”“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教师教育者”“教师教育课程”等相关概念,比较了高校在对外汉语方面学硕和专硕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并具体介绍了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发展过程。

刘老师对比了达林·哈蒙德、费曼·南瑟、库玛这三位学者关于教师学习理论的框架,进而综合出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学愿景、促进深入的理解与学习、提供真实的实践机会、培养专业化的反思意识。“教学过程如何促进职前教师学习?”“有利于职前学习的课程教学模式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关注教师教育者和职前汉语教师两个主体。刘老师以典型的教师教育课程“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作为课例系统完整地展示了不断改进的教学模式和深入发展的研究过程。该课程教学计划包括教师理论讲授、学生课堂观察、学生教学实践与反思三部分。通过全程跟踪观察教学过程和大量的质性数据分析,初步归纳出一套课程模式,又通过学生教学反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调整教学内容,历时三年,最终总结出了“理论储备——观课感悟——课件准备——教学体验——教学反思”的课程模式和具体教学内容。刘老师还以学生教学反思报告中的“关键事件”为例,说明职前教师的教学信念的建立会由多种因素促成。

刘老师精彩的讲座在学员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此时,2018年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学暑期高级研讨班也正接近尾声。讲座之后的结业式让学员们重新回顾了在北大十天里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仪式首先播放了研讨班筹备组和学员精心制作的图片秀,这些照片有的展现了嘉宾的风采,有的展现了学员生活的点滴,还有的展现了北大校园的美景,每一张照片都代表了研讨班给学员们留下的美好回忆。紧接着,研讨班总负责人辛平教授做课程总结,辛老师对学员们在多变的天气下依然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表示赞扬,对筹备组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正所谓“一日北大人,终生北大人”,北大会为各位的努力而感到骄傲。随后,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院长刘元满教授致辞。刘老师首先代表学院对学员们顺利完成研讨班课程表示热烈祝贺,并指出对外汉语学科发展到今天已然壮大,但也为在座的大家留下了许多探索的空间,希望学员们在聆听专家教诲后,不仅能获得知识,也能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抖擞精神。最后,刘老师表示北大永远是大家的集结地和加油站,学院愿意为大家搭建学术平台,期盼明日学术之星从这里冉冉升起。接下来进入颁奖环节,辛平教授和刘元满教授为筹备组和新闻组的同学颁发奖品并合影留念,并再次对大家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最后,结业式在研讨班师生大合影中圆满结束。 

至此,为期两周的2018年北京大学外汉语教学暑期高级研讨班落下帷幕。此次研讨班,共有2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就语言本体研究、习得与研究方法、三教问题(教材、教师、教法)以及文化教学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讲座,为来自国内外90多所高校的对外汉语相关专业的硕博士研究生及相关领域的教师带来了一场场精彩而难忘的学术盛会。

不知不觉间,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学暑期高级研讨班已经走过了第六个春秋。每年酷暑七月,来自五湖四海的“对外汉语人”相聚未名湖畔,聆听大师教诲,碰撞思维火花,共享汉学盛宴。研讨班的年轮见证了一届届学员的不断成长,也见证了对外汉语学科的发展完善。十天学习交流的结束,是终点亦是起点,这段经历将激励“对外汉语人”在今后的学术之路上不断探索,继续前行!期待我们明年相见!

文/孙思琪、田晓萌

图/李思航

 

 

附录:授课教师介绍(按音序排列)

 

邓丹: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曾赴美国和泰国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音学和第二语言语音习得。在《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2010年出版专著《汉语韵律词研究》。承担研究生“汉语语言要素教学”、“汉语语音研究与语音教学”,留学生正音、口语等多项课程教学任务。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音轻化视角下汉语韵律句法互动的实验研究”。

 

汲传波: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2002起在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工作,曾赴英国牛津大学、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任教在《语言教学与研究》《汉语学习》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2015年出版专著《强调范畴及其若干句法研究》。参与编写多部对外汉语教材和工具书,研究领域为: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体、语法研究;“三教(教师、教材、教学法)”研究;语言生活状况研究等。

 

江新: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语言学科排行榜(2017年)上榜学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博士,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导师,基础心理学硕士生导师。兼任《世界汉语教学》期刊编辑,北京语言大学第十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曾入选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心理学、汉语第二语言习得与认知加工。目前研究兴趣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字、词汇和阅读的习得与认知加工。已出版专著《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探索》《对外汉语字词与阅读学习研究》,合作主编论文集《汉字的认知与教学》,在《心理学报》《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科学》《语言文字应用》等发表论文近50篇。

 

李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八十年代任教于美国达慕思大学(Dartmouth College)东亚系,1993年至今任教于欧柏林大学(Oberlin College)。曾任明德大学(Middlebury College)暑期中文学校主任教师、清华大学IUP中文项目指导教师、清华大学汉语教学中心暑期讲座教授、北师大图书馆学术顾问、北师大汉语文化学院研究生指导教授、河北师大国际交流中心客座教授、全美中文教师学会会刊编辑。合著出版《鲁迅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文言章句》(美国波士顿郑崔出版社)、《汉语会话》(北师大出版社)等,并发表论文多篇。

 

李丽: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思想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出版著作四本,2007年出版专著《大众传媒与中国当代文化思潮》,2013年出版专著《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文体自觉》。在《南京大学学报》《文艺争鸣》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五十篇。承担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参加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大学”、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研究”。

 

李泉: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世界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等期刊编委。从事对外汉语教学30多年,曾应邀赴美国、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智利、阿根廷、南非、越南、瑞士、墨西哥、匈牙利等国家短期讲学。曾获全国优秀对外汉语教师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汉办和中国人民大学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汉语语法考察与分析》《单音形容词原型特征模式研究》《对外汉语教材通论》《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国际汉语教学探讨集》等,主编及合作编著文集、教材等10部,主编国家级系列教材《发展汉语》(第二版)。发表论文100余篇。

 

刘立新: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长期项目教研室主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1990年起在北京大学任教,曾赴美国夏威夷大学、斯坦福大学、比利时国立根特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访学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对外汉语教材研究、汉语视听说教学、师资培训等。曾参与编写《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发表《读图时代的视听说教学》等多篇论文。编写了《汉语视听说教程——家有儿女》《初级汉语阅读与写作》《新编走进中国——中级汉语》等十几部深受欢迎的汉语教材。主讲慕课《Chinese for HSK Level 2》和微课《汉语教材资源分析与利用》。研究生课程《对外汉语教材分析与编写》获北京大学2017年度教学优秀奖。

 

刘珣: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汉语教材总编审。历任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兼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国家汉办对外汉语教学学术专家咨询小组成员,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顾问委员会成员,美国纽约州教育厅中文教学顾问。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教师培训、学科理论研究及教材编写工作5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教材编写理论及教师发展理论。主要著作有《对外汉语教育学科初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或独立编写《实用汉语课本》《新实用汉语课本》《儿童汉语》等6套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对外汉语教材。获国家汉办颁发的“优秀国际汉语教材奖”,获加拿大中文教学学会颁发的“枫叶奖”。

 

刘元满: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文学博士。1985年起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曾赴日本山梨女子短期大学工作两年,美国西点军校工作两年,并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短期任教,赴南非、缅甸、日本、泰国、埃及等地进行师资培训。主要研究领域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研究、教材研究、教师发展研究。发表专著《汉字在日本的文化意义研究》《汉字在日本》,合著《英语 日语 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研究》,合编著《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编写教材《高级汉语口语》《走进中国》《汉语中级听力教程》《中文在手》等。完成日本住友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研,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王海峰: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北京国际汉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主要侧重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近年来,出版专著教材、工具书等7部,发表论文近40篇。主持国家、学校等科研项目多项,多次出席国际会议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专著《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形式功能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获北京大学第十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王添淼: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和对外汉语教学法。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国家汉办“汉教硕教育研究2017年度课题”重点项目、北京大学“北大研究”重点项目、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和北京大学教材建设项目等。出版专著2部,译著1部,国际汉语教材6本,在《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汉语学习》等学术刊物发表文章40余篇。

 

王治敏: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教学、计算语言学、汉语语法、语言资源建设、教师培训研究等。2012年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孔子学院任中方院长,曾多次为当地本土教师做汉语教学的专题讲座。曾多次担任国家公派教师、志愿者面试考官,参与出国教师及志愿者的培训,曾在《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培训体系征集活动中获“优秀样课”奖,曾担任“孔子学院杯”汉语教学大赛和“汉语桥”英国赛区的评委。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规划基金,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中心项目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等核心期刊与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曾应邀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国家讲学或学术交流。

 

魏一璞:北京大学新体制教研系列助理教授,博士毕业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曾任乌特勒支大学人文学院学术技能委员会成员、中国-乌特勒支学者联合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为语篇认知与心理语言学。在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ICLC)、国际语篇学会议(IPRA)、语料库语言学及语言科技发展等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学术专著Causal connectives and perspective markers in Chinese: The encoding and processing of subjectivity in discourse(《汉语中的连词和视角标记词:语篇中主观性的表达和处理》)。

 

杨德峰: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汉语与应用研究室主任,《语言学研究》《汉语教学学刊》等期刊编委,世界汉语学会会员,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在《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汉语的结构和句子研究》《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副词定量研究》《日本人学汉语常见语法错误释疑》《对外汉语教学核心语法》《汉语与文化交际》《趋向补语的认知和习得研究》等,编写教材20余部(包括合著)。曾两度应邀赴日本长期进行汉语教学,受汉办、侨办的委派,曾经赴美国、西班牙进行汉语师资培训

 

张文贤: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曾赴荷兰和美国任教。主要研究兴趣为篇章语法、互动语言学等。在《世界汉语教学》《语言科学》《汉语学习》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011年),入选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2013年),出版专著《现代汉语连词的语篇连接功能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参与编写汉语教材多部。

 

张新生:英国理启蒙大学(Richmond, the Americ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in London)中文教授,现代语言中心主任,英国特许语言学家协会荣誉会员(Honorary Fellow, CIoL),欧洲汉语教学协会(EACT)副会长。曾任伦敦孔子学院院长、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语言中心主任、欧盟汉语能力标准项目(EBCL)负责人和英国大学汉语教师协会(BCLTS)会长等职。在英从事汉语教学和教师培训工作多年,2003年负责创建了英国大学首个非PGCE汉语教师培训证书和文凭课程。著有《英国成人教育史》,主编汉语外语系列教材《步步高中文》(Chinese in Steps)并参与步步高中文系列《高级商务汉语》和《大家学中文》等教材的编写工作,其中《步步高中文》系列教材在2010年的第五届孔子学院大会上获“优秀国际汉语教材奖”。个人研究和发表的论文涉及文学、教育、语言政策、英汉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等领域。

 

张雁: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汉语史与对外汉语教学。在《语言学论丛》《中国语文》《语文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同时参与《辞源》《新华成语词典》《现代汉语模范字典》等辞书的编写与修订工作。

 

赵杨: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教授、院长,剑桥大学博士,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汉语教育》期刊主编。研究兴趣包括第二语言习得、生成语法、社会语言学等,出版专著两部,译著两部,在Second Language Research、《世界汉语教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现主持的科研项目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界面关系习得研究”“《国际汉语教师证书》培训系列微课建设”等。

 

周质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1970年毕业于台北东吴大学中文系,1974年获台中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硕士学位,1982年获美国印第安那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与晚明文学。出版中文著作9部(如《自由的火种——胡适与林语堂》《现代中国思潮与人物掠影》《现代人物与文化反思》等),英文著作2部A Pragmatist and His Free Spirit (with Susan Egan)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9);Yüan Hung-tao and the Kung-an Schoo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合作编写《国史浮海开新录:余英时教授荣退论文集》(台北:联经,2002),编写English Writings of Hu Shi, 3 Vols. (ed.) (New York, London: Springer, 2013);A Collection of Hu Shih’s Unpublished English Essays and Speeches (ed.) (Taipei: Lianjing Publishing Co., 2001)。主编各年级汉语教科书十余种,主要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