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新闻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北京大学2016年对外汉语教学暑期高级研讨班系列班报道之三

北京大学2016年对外汉语教学暑期高级研讨班系列班报道之三

象牙塔内,大快朵颐

 

2016727日,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暑期研讨班的第三天围绕着两个研讨课题展开。一是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课题,是由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周守晋副教授带来的“优势动机与学习焦虑:华语/华裔背景二语习得学习心理新探”;二是关于汉语第二语言要素研究的课题,是由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汲传波副教授带来的“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体(语法)研究”。

 

 

 

 

上午,周守晋副教授的讲座主要有三部分内容。首先,周老师向学员们介绍了动机来自心理意识、动机来自环境条件、动机来自自我意识等。然后向学员们介绍了三种动机解释理论,即社会心理解释、认知情境解释、动态发展解释等,周老师指出只用一种理论模式去解释二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不够的,不能反映出动机本身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在第三部分,周老师结合相关研究论文做了关于华语/华裔背景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研究情况的详细讲解,并认为用融入动机和工具动机的理论量表去测量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科学性有待提高。周老师认为,与“族裔化”比较,“二语化”更切合华裔族学习者的汉语学习实际,因此,我们必须更好地处理好“本土化”与“汉语价值观”的矛盾,从汉语本身出发,实现汉语本体研究的突破,同时也要进行教学法的突破。

 

 

 

 

下午,汲传波副教授在讲座中,对汉语本体的语体研究以及英语学界的语体研究作了概述性的介绍,让学员们先对语体的研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汲老师提到,我们可以借鉴BiberhConrad的研究方法做好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体语法研究。关于教材中语体不对应的问题,汲老师着重向学员们介绍了如何避免教材中的语体不对应现象的三个方法,分别是借鉴现有成果和利用语料库、保证输入语料的真实性和保证输出时的语境合适。接着,汲老师阐述了留学生汉语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并解释了问题产生的原因:首先是目前对外汉语学界对语体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等等诸多环节都很少涉及语体;另外一个原因是,提高留学生的语体意识非常有难度。

两位主讲教授精彩的讲座为学员们提供了一顿丰盛的知识大餐,炎炎夏日里,学员们的热情不减,主动积极思考,踊跃提问寻知,在北大的知识殿堂里大快朵颐,收获满满。

图/文 廖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