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举办第七届语言学与汉语教学国际论坛暨第四届世界汉语研讨会
2024年6月28日至29日,由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主办的第七届语言学与汉语教学国际论坛(IFOLCE-7)暨第四届世界汉语研讨会(WCS-4)在北京大学成功举行。本次会议以“中文教育本土化研究”为主题,涉及国际中文教育标准的本土化、本土化的教学法、教学资源、人才培养模式等多个议题。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80多所高校的150多名语言学者和中文教育领域的专家齐聚燕园,共同探讨语言学和国际中文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大会合影
6月28日上午,大会在中关新园科学报告厅开幕。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赵杨致欢迎辞。他简要回顾了会议举办的背景,表达了与各国中文教学界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促进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热切期望。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助理黄立副教授主持开幕式。
赵杨致开幕辞
简短的开幕式后是主旨报告环节,10位知名学者就不同议题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28日10个主旨报告的主讲嘉宾是崔希亮教授、孙朝奋教授、刘美君教授、周质平教授、刘乐宁教授、王静教授、王芝蓉教授、徐晶凝教授、梁霞教授和李智强教授。两个时段的报告分别由刘乐宁和孙朝奋主持。
北京语言大学崔希亮教授以《语篇建构能力与学术汉语写作》为题,深入剖析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学术写作中面临的挑战,强调学术汉语写作不仅涉及汉字难度,更与语篇建构能力密切相关。崔教授通过实际案例,探讨了书面语能力的内涵、内容以及学术汉语的特点,并着重分析了语篇建构能力与书面语能力之间的关系。
崔希亮作报告
斯坦福大学孙朝奋教授的报告《真实性 realis:汉语定式限制的一个语法属性》为与会者揭示了汉语语法的独特之处。他指出,尽管汉语没有时态语法编码形式,但汉语中的现实与非现实语态却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孙教授详细解释了现实语态的强断言性质及其否定形式,以及非现实语态的弱断言性质及其在表示习惯、信念态度或即将发生的事态中的应用。
孙朝奋作报告
香港城市大学刘美君教授基于大规模语料库分析,带来了题目为《A Usage-Based Constructional Account of the [YOU+VP] Pattern in Chinese》的报告。刘教授运用基于使用的构式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汉语中[有+ VP]的特点和发展,揭示了其在现代和早期古汉语中的使用规律,并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提出了解释。
刘美君作报告
普林斯顿大学周质平教授在题为《国际中文教学本土化初探》的报告中指出,当前国际中文教学领域存在过度依赖西方理论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汉语教学的“中国化”特色。为此,他提出了在国际中文教学的研究生课程中增加中国元素的建议,如对外汉语教学史和个别中国语言学家(如“赵元任研究”“王力研究”)等课程。
周质平作报告
哥伦比亚大学刘乐宁教授则基于语体语言学的最新研究,以《从可说的汉语到可讲的汉语:谈谈如何贯通汉语口语教学和书面语教学》为题,探讨了如何有效贯通汉语口语和书面语教学。他主张采取基于输入的教学方法,根据学习者的汉语水平,提供不同功能的语言输入,并引导学习者归纳语言结构及其用法。
刘乐宁作报告
普林斯顿大学王静教授在题为《Text, Images, and AI Ethics: Application of ChatGPT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报告中分享了在美国高校中文教学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践经验。她指出,AI技术如ChatGPT4、Dalle极大地拓展了外语教学,尤其在中文描述能力训练中表现出色。同时,她也警示了AI工具在输出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和伦理问题,呼吁教育者在使用时给予特别关注。
王静作报告
哥伦比亚大学王芝蓉教授以《HSK词汇中近义素双音复合动词的研究》为题,深入探讨了HSK五级词汇中近义素双音复合动词的特点和规律。她基于最新的HSK词汇和《现代汉语词典》,确认了120多个由近义语素组成的双音复合动词,并从语音、语义和语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王芝蓉作报告
北京大学徐晶凝教授以《“至多”“撑死”“充其量”“大不了”——兼谈限定副词与语气副词的关系》为题,对“至多”“撑死”“充其量”“大不了”这组副词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她通过大规模语料库的研究,发现这组副词在语义和使用语境上存在显著的分布倾向性差异,并提出应将这组副词视为限定副词而非语气副词。
徐晶凝作报告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梁霞教授在《重振美国大学来华项目的几点思考》报告中呼吁重振美国大学中文来华项目。她指出,尽管面临多重挑战,但仍需积极应对,推动项目发展。她强调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国内外合作,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激发学生兴趣,克服语言使用障碍,促进学以致用。
梁霞作报告
旧金山大学李智强教授在题为《A Prosodic Model of Tone Instruction》的报告中提出中文声调教学新模式,强调其在初级学习中的关键作用。新模式注重语调分组、突显和边界效应,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句子语调变化。他还介绍了可视化语调转录系统,并展示了其在课堂的应用。
李智强作报告
29号举行了分论坛,与会学者围绕多个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这些议题包括“本土化中文教师的培养与专业发展”“汉语教学法的创新与实践”“汉语语言学与语法研究前沿探索”“汉语二语习得的心理语言学机制剖析”“教育技术与人工智能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汉语词汇、语法与句法研究与教学策略优化”“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教育评估、测试与专业汉语教学”“汉语教学资源与材料的开发”“学术语篇与专业汉语研究最新动态”以及“本土化教材与测试”等。120多篇报告的作者在6个分会场的24个时段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参会同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这些研究既包含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有基于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既有中文教育本土化的总体思考,也有针对特定母语背景学习者的具体教学策略和技巧。
分论坛上的小组合影
分论坛上的讨论与交流
会议期间颁发了“孙德金青年优秀论文奖”,来自美国圣母大学的刘锦城副教授《The Realis lmperfective Marker-zhe in Chinese》获奖,来自天津师范大学的王新和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药盼盼、李璜夏获得提名奖。刘锦城在会上报告了获奖论文。
赵杨为“孙德金青年优秀论文奖”提名奖获得者颁奖
赵杨为“孙德金青年优秀论文奖”获得者颁奖
29日下午举行了闭幕式,三位与会代表相继发表感言,一致表示参加此次研讨收获满满,对会务组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孙朝奋教授代表会议组委会宣布第八届语言学与汉语教学国际论坛将在普林斯顿大学举办。刘乐宁教授再次强调了研讨会的初衷,认为国际中文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当代语言学研究和当代语言获得理论研究。刘美君教授指出语言学研究不仅要追求理论上的进步,更要重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她以一句“北大风华群英会,来年普林再见君”作为闭幕式的结束语。至此,本届会议圆满落下帷幕。
大会闭幕式
2024年是北京大学的学科质量年。此次会议汇聚了国际中文教育的领先高校和知名学者,为国际中文教育界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平台,对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的学科建设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字:耿欣欣